中医学论文_香港《国医杂志》研究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近代中医药期刊研究概况
1.1 整体近代中医药期刊研究
1.2 地方性近代中医药期刊研究
1.3 单种近代中医药期刊研究
1.4 近代中医药期刊专题性研究
1.5 近代中医药期刊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1.6 香港近代中医药期刊研究
第二章 香港《国医杂志》基本概况
2.1 创刊缘起
2.2 办刊宗旨
2.3 发起人
2.4 承办机构
2.5 发行概况
2.6 版式结构
2.7 栏目设置
2.7.1 总体情况
2.7.2 具体栏目
2.8 刊文类型
第三章 香港《国医杂志》医学理论与临证经验
3.1 内容概要
3.1.1 理论探讨
3.1.2 临证各科
3.1.3 温病时疫
3.1.4 药学研究
3.1.5 医案医话
3.1.6 科普常识
3.2 医案评析与学术特色研究
3.2.1 何佩瑜《治南阳学斋医案》
3.2.2 陈济民《血证随笔录》
3.2.3 卢觉非《觉觉医庐医案》《觉觉医庐医话》
3.2.4 张锡纯《志诚堂医案》
3.2.5 张春江《春江验案》
3.2.6 小结
第四章 香港《国医杂志》关注的社会话题
4.1 《中医条例》的制定与公布
4.2 医校称社案
4.3 统一病名案
4.4 洁净局撤销华人在家治痘条例
4.5 慈善赈灾与战时防毒救伤
4.6 医事纠纷
4.7 中医界的自省与自救
第五章 香港《国医杂志》的特点与贡献
5.1 《国医杂志》的特点
5.1.1 触觉敏锐,追踪医界热点,引导各界舆论
5.1.2 营造友好的编读往来互动平台,促进中医学术交流
5.1.3 专业性与趣味性并存,具有较强的读者意识,能满足受众需求
5.1.4 严格的审稿机制,编辑的高学术水平,确保了刊物质量
5.1.5 恪遵办刊宗旨,为医界同人指明学术路径
5.2 《国医杂志》的贡献
5.2.1 注重经典理论,探讨临证经验,发扬中医学术
5.2.2 衷中参西,增进新知,谋求中医发展
5.2.3 转载政令,关注热点,凝聚中医各界力量
5.2.4 作诗赋词,写序发文,传扬中医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文章摘要:目的:《国医杂志》1930年创刊于香港,具有鲜明的时代与地方特色,也是中国近代重要中医药期刊,研究《国医杂志》旨在探究中医药在近代香港生存与发展状况、创刊的社会历史背景、废止中医案对香港中医界的影响及其反应,以及杂志的特点与贡献。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分析香港《国医杂志》主要学术内容与医家学术思想,探讨近代香港医界关注的热点,揭示杂志的特点与贡献。运用统计分析法对杂志栏目、刊文进行量化考察。借助图表法筛选栏目类别,突显研究重点。运用多学科交叉研究法,如文献学、统计学、历史学、中医学、期刊学等学科理论、方法,对《国医杂志》进行综合性分析研究。结果:1.首次全面研究香港《国医杂志》,发现《国医杂志》共刊出38期。现存杂志22期(缺5-8期)、国医纪念特刊号1期,均为何佩瑜任总编辑时出版。《国医杂志》每期平均设置12个栏目,“论说”“学说”“会务情形”为重点栏目,“医案”“专著”“讲义”“医药界消息”“专载”“小说”“杂著”为主要栏目。《国医杂志》总刊文量663篇。2.突破《国医杂志》原栏目框架,将所刊文章分为6类并统计文章数:医界言论73篇、学术研究254篇、学会事务128篇、医药消息51篇、公务文书53篇、涉医文学104篇。学术研究细分为“理论探讨”“临证各科”“温病时疫”“药学研究”“医案医话”“科普常识”6类。3.编辑“香港《国医杂志》目录总表”,该表含有文章题名、作者、所刊栏目与期数。据该表可查到《国医杂志》所刊每篇文章。绘制含有病者、主病、主证、方药及其所刊期数的“香港《国医杂志》医案信息表”,据该表可查阅《国医杂志》所刊每则医案。4.统计发现《国医杂志》共刊医案63则:何佩瑜35则、陈济民12则、卢觉非10则、张锡纯5则、张春江1则。重点分析何佩瑜医案的特点与诊治特色:何氏医案具有“同一诊中病证复杂”“同一案中病情多变”“屡经他医误治,病情加重”“急危重症,证候复杂”“病家依从性差,或家属隐瞒病情以致疾病加重”的特点,以及“中医为主,西医为辅”“遵仲景,旁各家,灵活运用经方、时方”“创制新方,适应临床”的诊治特色。这些医案是研究近代香港中医临床经验与辨证用药特色,以及客观评价临证水平的珍贵资料。5.研究发现《国医杂志》重点关注7项社会话题:声援《中医条例》的制定与公布,为中央国医馆争取权益;抵制南京国民政府“医校称社案”与反对中央国医馆的妥协,反省中医界存在的“自视太高,傲睨侪辈”“宗派不同,互相歧视”的弊端;反对中央国医馆统一中医病名“必依傍西医之病名”的主张,提议以中医的标准定病名,以西医病名作补充;抵制港英当局撤销华人在家治痘条例,呼吁保留华人在家治痘的权益;救助上海兵灾难民与为华北水灾筹募,宣传普及战时防毒救伤的基本常识;关注医事纠纷,声援被诬陷的中医;为探讨中医的未来与走向提供了各抒己见的平台。结论:迄今为止,学界对近代中医药期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期刊的整体研究、地域性期刊普查与研究、单种期刊研究、专题研究、期刊的保护与开发利用5方面。学界尚未对香港《国医杂志》作全面深入研究,对“废止中医案”对近代香港中医界影响以及港英政府有关中医政策的研究甚少触及,对《国医杂志》所刊香港中医的证治经验与学术思想的研究亦未展开。创办中医药期刊是医界有识之士在谋求中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一次积极探索与实践。“废止中医案”触发了近代中医药期刊的日见创办,而近代中医药期刊的创办为捍卫中医的生存与展示中医的疗效,提供了舆论阵地与凝聚中医力量的平台。因而,近代中医药期刊是研究中医抗争史、近代中医生存状况与近代医家学术经验不可或缺的史料。《国医杂志》是尢列、何佩瑜等人创办,中华国医学会承办,以“发扬中国医学,整理固有,增进新知,医学范围以外文字概不刊入”为办刊宗旨,具有鲜明的时代与地方特色、不以营利为目的的近代重要中医药期刊。《国医杂志》践行本刊宗旨,积极整理与研究中医学术,吸纳西学以补中医之不足,把研究中医学术与谋求中医发展相结合,促进中医界的自省与自救。《国医杂志》关注医学社会问题,是内地与香港两地医学信息接收与学术交流平台,是争取在港中医与在港华人权益的舆论阵地,是慈善赈灾与战时防毒救伤的慈善组织,是联系内地与在港中医、凝聚中医各界力量的重要纽带。《国医杂志》所刊中西医结合医案有牵强附会之嫌,一些方药,也已不适于现今使用;认为天花非传染病、以及主张抛弃阴阳五行的观点,是不当的。所刊涉医文学极具可读性,能让读者于晦涩难懂的医学言论中找到一丝趣味,展现医家专业素养之外的别样风采与唤醒当代中医发扬祖国医学的决心,虽非本文研究重点,亦值得关注与深入研究。